跳过正文

令西方胆颤的中国制造商在本土苦苦挣扎

·1850 字·4 分钟
华尔街日报 中国 大国博弈
目录

巨额过度投资、国内销售疲软和海外贸易壁垒挤压了中国企业的利润,并将许多企业逼向绝境。

中国一家制造工厂的机器人正在焊接电池组配件。 图片来源:Cfoto/DDP/Zuma Press

西方企业受到中国廉价商品攻势冲击之际,类似情况也在中国上演:由于政府提高工业产能,而不刺激需求,中国的制造商正举步维艰。

以江苏龙蟠科技 (Jiangsu Lopal Tech) 为例,该公司供应用于制造电池的磷酸铁锂。据最新年度报表显示,龙蟠科技 2023 年亏损 1.69 亿美元,近三年的利润化为乌有。该公司将亏损归咎于中国磷酸铁锂市场产能过剩以及国内电池制造商需求放缓。

中国企业界普遍弥漫着这种悲观氛围。产能过剩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消费者需求疲软,许多中国企业被逼到了绝境,它们只能大幅降价,压缩利润。

随着多年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中国政府一直在向制造业投入资金,但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来刺激消费,消化由此产生的供应。这主要是因为习近平认为美国式的消费是一种浪费,与他将中国打造成工业技术强国的目标相悖。

中共在上周召开的三中全会上重申了这一目标。一位高层官员在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应对房地产市场放缓,中国将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等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产能过剩压低价格
#

由此导致的产能过剩意味着生产者出厂价格近两年来持续大跌。这正把整体经济拖向彻底的通货紧缩,并侵蚀企业利润。根据《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目前在中国大陆上市的公司中约有四分之一亏损,而十年前这一比例只有 7%。

生产光伏组件的隆基绿能科技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7 月初警告,由于中国光电产业供应过剩,预计上半年亏损规模超过 6.61 亿美元。

但这种压力不仅限于目标新兴产业,还影响着机械、电子和软件等行业。鞍钢股份 (Angang Steel Co., 000898.SZ) 发布盈警称,预计 1-6 月亏损约 3.7 亿美元,几乎是上年同期亏损规模的一倍。该公司表示,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价格大跌和需求疲软的压力。

为了弥补国内销售疲软,中国企业转向了出口。数据显示中国 6 月份出口同比增长 8.6%。但这些出口产品给其他国家的就业和行业带来压力,让人想起大约 25 年前的 “中国冲击”(China Shock)。当时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挤压了美国等国的玩具、服装、家具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商。有鉴于此,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正在增多

其他国家拒绝为中国产能过剩买单
#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Donald Trump) 此前提出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 60% 的关税,欧盟 (European Union) 最近也表示将提高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关税。印度、巴西和土耳其则正通过限制措施和反倾销调查来抵制中国进口商品。

荣鼎集团 (Rhodium Group) 合伙人、中国市场研究负责人 Logan Wright 表示,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只能走这么远,因为最终还是得有需求。他说,中国国内迟早会有算总账的那一天。

中国领导人此前称,中国产品价格更低让全球受益,同时也批评外国政府利用对产能过剩的抱怨为保护本国产业提供理由。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中国政府经常通过补贴、税收减免、国有银行和投资基金将资本引导至受青睐的行业。这就促使企业扎堆涌入这些行业,增加产量。举例来说,中国汽车行业正陷入一场残酷的价格战,100 多家公司每年生产的电动汽车数量几乎是国内购买量的一倍。

与 2022 年初相比,中国各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规模没有增长,而工业贷款却增长了 60% 以上。

对习近平来说,为了实现其他目标,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可以接受的。这些目标包括:支撑短期增长;提高生产力以抵消劳动力萎缩的影响;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和先进计算等行业占据领先地位;减少对可能受到敌对政府限制的西方技术的依赖。

亏损企业的终局
#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产能过剩最终会导致企业违约和破产。但不同的是,在中国,国家在决定企业存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过去,当钢铁和光伏等臃肿行业亏损加剧时,中国政府就会取消补贴,下令企业削减产能,并将众多小企业合并成规模更大、更具竞争力、能够扭亏为盈的企业集团。

然而,还有许多企业仍在苦苦挣扎,依靠着国有银行的信贷或政府支持的投资基金提供的资金茍延残喘。汽车制造商知豆汽车 (Zhido) 于 2019 年破产,但在获得此类注资后,该公司今年又推出一款新车,并有十几款新车型正在筹备。

为了不被淘汰出局,中国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投资海外生产,或者承受更大的损失、继续在面临关税措施的市场销售产品。这将限制它们在国内投资新产品、提高工资或雇用新员工的能力。

牛津经济研究院 (Oxford Economics) 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卢姿蕙 (Louise Loo) 表示,归根结底,通过以高于需求的速度增加供应,中国正在以牺牲未来增长为代价换取今天的增长;无论你现在生产什么,将来都不会再生产了。

相关文章

习近平严控权力,阻碍中国更有力地提振经济
·2884 字·6 分钟
华尔街日报 中国 经济 政治
中国8月CPI同比转正,给经济带来复苏希望
·1258 字·3 分钟
华尔街日报 中国 经济
Meta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影响力水军网络
·1257 字·3 分钟
华尔街日报 大国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