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和三线城市正在蓬勃发展。
《经济学人》驻中国的记者 Gabriel Crossley
直到最近,中国的年轻人、投资者、消费者和创作者主要集中在四个城市:首都北京、金融中心上海、科技中心深圳,以及出口重镇广州。这些城市以庞大的人口、优越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被政府称为“一线城市”。但到了 2025 年,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可能会开始抢夺这些一线城市的风头。
一线城市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城市已变得难以负担:中位房价通常是中位收入的 30 至 40 倍。同时,生活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许多公司要求员工执行“996”工作制(每天早 9 点到晚 9 点,每周工作六天)。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收入过低且工作过度的居民消费明显减少。2024 年上半年,北京餐饮业利润下降了近 90%。
与此同时,许多二线或三线城市正在崛起。它们的基础设施同样先进,住房价格相对低廉,工作节奏更加轻松。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率通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西方标准,它们仍然算是大城市:许多城市人口超过 1000 万,并且仍在快速增长。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已开始缩减。
2025 年,将是这些中小城市的消费者支撑起企业的发展。较低的生活成本让他们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因此,咖啡馆和电动车经销商在这些城市的街头不断涌现。经营肯德基的百胜中国计划到 2026 年新增数千家门店,其中超过一半将开设在这些中小城市。
未来的一年,中小城市还将吸引更多年轻人。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白领对一线城市的高压生活感到厌倦。到夏天,中国将有 1200 万大学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把目光投向长沙和南京等省会城市,而非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拥有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吸引了大量的直播博主、音乐人和艺术家。
有才华的年轻人还将推动中小城市的技术进步。以合肥为例,这座位于安徽省的城市曾经名不见经传。如今,在政府投资和私营企业的推动下,它已拥有一个蓬勃发展的科技行业,包括高端制造、生物技术和半导体产业。未来一年,当地官员还将重点发展“低空经济”,这是中国对无人机配送和飞行出租车的称谓。
中小城市还能提供更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例如,西南城市成都因其茶馆、悠闲的生活方式以及反主流音乐而闻名,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一线城市的自由派年轻人。在私下里,一些人可能会对国家治理方式表达不满。不过,在这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的主导地位仍然不可动摇。